中國科學家經過四年研究後認定,珍藏在大連自然博物館的四件中生代物種化石標本:孟氏大連蟾、孟氏麗晝蜓、郝氏中國鳥龍、蔣氏網形蛋,是距今一億多年前就出現在地球的四個新發現物種。

新華社今天報導,來自大連自然博物館、中國科學院、中國地質科學院、北京大學、首都師範大學的科學家們,對四件化石標本展開長達四年的研究和認証,先後在二零零三年、二零零四年於「世界地質」、「古脊椎動物學報」等研究期刊上,發表新物種的研究成果。

其中,孟氏大連蟾發現於遼寧北票一具保存皮膚印痕的完整骨骼化石,它與以往發現的中生代無尾兩棲類化石明顯不同:如尾桿骨較長、超過薦前椎總長度、脛腓骨與股骨等長、跗關節長小於脛腓骨長一半等。

孟氏麗晝蜓發現於遼寧省義縣,與一九七七年在北京發現的巴依薩晝蜓形態較為相似,但在演化程度上更為原始。主要體現在後翅臀較小、徑增脈缺、帶有五個明顯後分支等特徵。這是晝蜓科化石在中國的最古老記錄,為遼寧義縣早白堊世九佛堂組地層的時代歸屬提供新的証據。

郝氏中國鳥龍同樣發現於遼寧義縣,它具有許多中國鳥龍屬的特徵,但頭骨部分骨骼與千禧中國鳥龍有明顯區別:如前頜骨主體部分相對較高、長僅稍大於高、前頜骨角大、上頜骨不參與外鼻孔的構成、上頜骨窗相對較小且為圓形、方顴骨上升突明顯長於顴骨突、齒骨長高之比小、腸骨恥骨柄前後方向寬度小於髖臼寬度。

科學家認為,郝氏中國鳥龍的研究發現,不僅進一步支持了鳥類的獸腳類恐龍起源假說,而且為研究羽毛的起源及早期演化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訊息。

至於蔣氏網形蛋則發現於山東萊陽。大連自然博物館去年整理館存化石標本時,發現四枚一九七三年從山東萊陽將軍頂採集到的扁圓形恐龍蛋化石,與以往在同一地區發現的三個類群恐龍蛋形狀、大小及蛋殼顯微結構特徵明顯不同。

專家研究確認蔣氏網形蛋為新物種,將其製為模式標本,為自然科學界相似物種的研究和發現提供參照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